中国是世上最早制造货币的国家之一,贝、布、刀、圆形状多样,甲骨、篆、隶、楷、玉箸、瘦金各体皆有,集历代书法之大观。自古以来,帝王对钱币上的书法都十分讲究,许多钱币上的文字,都是由皇帝卸笔亲书,或由著名的书法家撰写。
古钱文的书法美,是用文字铸记地、记重、记年、记干支、记年号。其中篆、隶、楷书主要表现为静态美,但篆书笔画回环曲折,隶、楷书的磔、折、钩、挑,又有一种动态的美感。
春秋战国时期——刀布圜钱 大篆
春秋战国时期刀布圜钱文字,皆属大篆,多出于铸钱工人之手,随范刻就,不刻意追求艺术效果,显得明快质朴。
先秦刀币——李斯 秦篆
先秦的刀币,出现于春秋战国中期,也正是农业生产力有较大发展的时期。当时的诸侯需要加工精制的器物,因而促进了工艺技术的发展。最为典型的刀币有齐国的“齐法化”、“齐返邦长法化”,燕国的“尖首刀”、“明宇刀”,赵国的“甘丹”、“王化”字的圆首刀币等,“齐返邦长法化”6字刀币,长18.5厘米,重45克左右,这种文体具有生命活力的美感。
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“书同文字”的建议,命令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,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。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,这便是小篆。而关于小篆的由来,许慎在《说文解字·叙》中说: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标准字样时,“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,所谓小篆者也”。
我们可以从秦国铸造的大环钱“第一重四两”、“第五重四两”、“第十一”、“半两”等秦钱币中看到小篆的风采。它是笔画均匀的曲线长形,结构的美十分类出。其运笔的轻重、虚实、强弱、转折、顿挫,净化工线条,好似音乐旋律一般。走书法家张环瑾评论道“画如铁石,宇若飞动。其形庄严,其势飞腾。”
不久,秦代程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,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,形成新的书体。蔡邕称其“ 删古立隶文”。成为新的古币铭文。
西汉末年——曹喜 悬针篆
西汉末年(公元7年),新朝王葬时期铸造的钱币,其篆体文字末尾或尖如悬针,或圆如垂落在书法上具有多样变化的美感,后人称这种字体为悬针篆,也是古代钱文书法中的一绝。
悬针篆“大泉五十”钱
悬针篆是小篆的一种,也叫垂针篆,是篆书的异体,悬针是指“竖画收笔出锋”,锋就像钢针倒悬一样。南朝宋王愔的《文字志》说:“悬针,小篆体也,字必垂画细末,细末纤直如悬针。”宋朱长文《墨池篇》说:“悬针之书,亦出曹喜。”宋僧梦英《十八体书》说:“悬针、垂露曹喜所作。悬针篆,抽其势,有若针之悬锋芒。”看来,前人对悬针篆早有议论,而且上述二人肯定悬针篆是曹喜所创。
唐代——欧阳询 隶书
开元通宝大钱,重量17.7克,直径43.1毫米
唐代“开元通宝”货币。唐高祖武德四年,为整治混乱的币制,废隋钱,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,开铸“开元通宝”,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。最初的“开元通宝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,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,规定每十文重一两,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,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。
初唐开元
公元621年,开元通宝始铸。初唐开元通宝行用钱是钱文为欧阳询所书、经钱监严密督造的一种优质开元钱,又叫武德开元。四字含八分及隶体,笔划端庄沉稳,“开”字间架匀称,疏密有致;“元”字首划为一短横,次划长横左挑;“通”字的“辶”前三笔各不相连,呈三撇状,“甬”部上笔开口较大;“宝”字着笔庄重,其“贝”部内为两短横,不与左右两竖笔连接,钱背面光背无文。
中唐开元
中唐开元始于武周时期,又叫星月开元。中唐的开元钱文上,一改欧阳询书写的初唐开元钱文端庄沉稳,大气洒脱的笔体,演变成笔划疏朗,纤细清秀的笔体,“元”字首横加长,次划左挑,“通”字的“辶”前三笔呈似连非连的顿折状,进而又演变为连续的拐折状。“甬”部上笔开口较扁,整个字体显得比前期瘦长且稍欠匀称。“宝”字之“贝”部内中间两横加长,与左右两竖笔相衔接。“宀”下的“尔”呈三竖道。背面的月型印记在坊间传说为杨贵妃的指甲痕,故民间又称其为贵妃钱。其实这些说法并不可信。事实上,星月型印记为各钱局钱炉上的炉记,用来区分不同的钱炉。
晚唐开元
晚唐开元在安史之乱之后铸造,沿袭中唐开元特点,多有小型月痕、对月月痕、多月痕开元或合背开元。这种开元铜质发黑,含铁量高,字迹模糊,钱文笔划纤细,“通”字的“辶”前三笔呈连续顿折状或似连非连状,多数轮廓不整,有一些为中晚唐私铸品。关于花穿开元,专家考证其铸行于中唐,主要流通于晚唐。花穿钱“开”字向宽体发展,“元”字首横加长,“通”字字体瘦长,“辶”前三笔连续拐折,“宝”字笔划纤细,“贝”内双横拉长,与左右两竖笔连接,钱径23毫米至24毫米,铜质不纯,铸工草率,很多应属私铸之列 。
宋朝
帝王:太祖(赵匡胤)
在位时间:960~976
年号:建隆、乾德、开宝
发行钱币及备注:宋元通宝
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中,宋代是一个鼎盛时期,因而产生了苏东坡、赵信、蔡京等著名书法家。体现在钱文上,就有宋徽宗“大观通宝”、“政和通宝”、“大观通宝”苏东坡的“元右通宝”蔡京的“崇宁重宝”,宋太宗的“太平通宝”,宋真宗赵恒的“景德元宝”,宋仁宗赵祯的“皇宋通宝”等。
帝王:太宗(赵光义) 在位时间:976-997
年号:太平兴国、雍熙、端拱、淳化、至道
发行钱币及备注:太平通宝、淳化元宝、至道元宝(李顺)应运元宝
帝王:真宗(赵恒) 在位时间:998~1022
年号:咸平、景德、大中祥符、天僖、乾兴
发行钱币及备注:咸平元宝、景德元宝、祥符元宝、天僖通宝
从其他书法作品上,已无法见到宋太宗赵光义和宋真宗赵恒的手迹,但从钱文上看,这两位皇帝都精通真书、行书和草书,萧洒随意,古雅自然。真书无比拙朴,结体坚实,意态天成;行书如行云流水;草书如金蛇狂舞,在书法艺术上述到极高的境界。
宋仁宗赵祯 九叠篆
九叠篆“皇宋通宝”钱,九叠篆原是一种流行于宋代“国朝官印”字体,主要用于印章镌刻,其笔画折叠堆曲,均匀对称。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,则视笔画的繁简确定,有五叠、六叠、七叠、八叠、九叠、十叠之分。之所以称为“九叠”,则是因“九是数之终,言其多也”,将九叠篆用于钱文,“皇宋通宝”钱为第一例也是最后一例。
皇宋通宝,中国古代钱币之一。北宋仁宗赵祯,宝元二年至皇祐末年(公元1039年~公元1053年)铸,非年号钱。钱文有篆书,楷书对钱,光背。有小平、折二两种,有铁钱。篆书中另有九叠篆者,极其罕有,为古泉大珍。
宋徽宗赵佶 瘦金体
宋代与历朝有所不同,每换一种年号就开炉铸新币,若年号与宝文相重,则更铸非年号钱。因此宋钱版别极多,历代罕有,钱文除真、草、隶、篆,行外,还有便是北宋徽宗的“玉划银勾”瘦金体。宋徽宗赵佶在位时年仅21岁,他当上皇帝后终日迷恋于书法和绘画。在北宋钱文中。要数赵佶的钱文最为优秀绝伦,他书写的瘦金体钱文“大观通宝”,900多年来,直受到历代书法家的赞美和效法。
从“大观通宝”折一、折二、折三、折五、折十,及特大型钱文来看,可以说是历代方孔圆钱中铸工精良、钱文最美的古钱。钱币上的御书笔法既有褚遂良(唐初大书洼家)的纤劲秀媚、细骨丰肌的特征,又有薛稷的疏朗挺劲、傲骨润选,点画有斩钉截铁之感。自此,“大观通宝”不仅为历代钱币收藏家所珍重,许多书法家也广为收集,作为宋徽宗御笔真迹加阻临摹、研究。
宋钦宗
圣宋元宝
帝王:钦宗(赵桓)
在位时间:1126~? 年号:靖康
发行钱币及备注:靖康元宝、靖康通宝
“靖康元宝”就是在这段动荡时期铸造的。其质地有铜、铁、银,形制分为小平、折二、折三等。其中,“靖康元宝”篆书小平在华光普先生著2004年版《中国古钱大集》一书中的记载有四枚,一枚“元”字较小,称小“元”靖康;一枚篆书大字和一枚隶书元宝小平皆被张叔驯带到国外;还有一枚瘦“宝”版流入日本,最后一 枚为杭州凌忠明藏。可见,靖康钱的珍稀,足令藏家重视。
金朝 党怀英 玉箸篆
党怀英能属文,工篆籀,当时称为第一,学者宗之。大定二十九年,与凤翔府治中郝俣充《辽史》刊修官。怀英工书法,世称“独步金代”,尤爱玉箸篆书(小篆的一种。箸,俗名筷子。因小篆的笔画圆如玉箸,所以叫玉箸篆)。泰和四年,书“泰和重宝”,铸于钱币之上,是为“金泰和”。
明朝 朱元璋 楷书
元楷书“大中通宝”钱。元末朱元璋为吴王时所铸,钱文端庄。元末社会动乱,纸币支持的经济体系严重破坏,元境内各地先后恢复了铜钱的流通。六支反元军事集团先后发行了自己的铜币,如韩林儿的“龙凤通宝”钱,张士诚的“天佑通宝”钱,明玉珍的“天统通宝”钱,以及朱元璋“大中通宝”钱。
清——咸丰朝
清钱和秦汉以来历代钱币相同之处皆是使用民族文字。在十个朝代中自顺治迄道光六个皇朝钱币文字书法呆板、粗俗、拙劣、凝滞,没有艺术气息,惟有咸丰朝铸大钱,重现了钱文书法,旧貌一新,精美的书法流派,百花齐放,琳琅满目,使人耳目全新。还留下许多趣闻、轶事。
在咸丰朝祁藻、许乃普、陈孚思、赵文恪被誉为晚清书法四杰,四人书法造诣良深,为人仰慕,皆赏涉及钱元书写。
咸丰朝全国各省钱币的书法更是流派纷呈,各具特色,有的雄浑端庄,有的隽秀风雅,其书法艺术与钱币造型、外郭、穿孔的宽狭与钱文书法配置洽到好处,珠联璧合、相得益彰。把钱币艺术推向很高的境界,叹为观止。咸丰朝钱文书法艺术涵盖了有清一代造钱精华。同治以后光、宣二朝国势日替,政治经济江河日下,钱币书法艺术总体上趋于衰落。
咸丰朝内忧外患,滥发大钱饮鸩止渴,通货膨胀,民不聊生,币制混乱,百无一是。惟有钱币和书法艺术登峰造极。道光以前,同治之后平淡无奇。后称咸丰朝堪称是清钱书法艺术代表的黄金时期。
中国古币的演变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字帖,可供临摹赏析。现在看来,年代久远的古钱币虽有些布满铁锈铜绿,但仍掩盖不住历史的积淀与书法的光芒!
图文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
地址:北京市昌平区 回龙观西大街85号 琥珀天地217室 煜坤书画院